菩提——心灵的瑜伽《心性如一》
心性如一
有一学僧至南阳慧忠国师处参学,请示道:“‘禅’是心的别名,而‘心’是在佛不增,在凡不减的真如实性,禅宗祖师们将此‘心’易名为‘性’,请问禅师,心与性之差别如何?”
慧忠毫不隐藏地回答道:“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学僧又再进一步地问道:“经上说: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为什么你会说无差别呢?”
慧忠国师耐心地举喻说明道:“你只依语而不依义,譬如寒时结水成冰,暖时融冰成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心性本同,依迷悟而有所差别。”学僧终于契会于心。
迷悟虽有差,本性则无异。如黄金是一,但可制耳环、戒指、手镯等各种不同之金器,故金器虽异,实一黄金耳。明乎此,心与性名虽不同,实则皆吾人之本体也。
在佛教里,心性的别名很多,如“本来面目”、“如来藏”、“法身”、“实相”、“自性”、“真如、“本体”、“真心”、“般若”、“禅”,等等。这无非是用种种方法要吾人认识自己。
智慧小语: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
禅林百科:《四十二章经》 · 为我国最早翻译之佛教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为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简要说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义,重点在说明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诸义,阐示出家学道之要义,其说明方式,平易简明,为佛教之入门书。
菩提——心灵的瑜伽:
手心是烦恼,手背是菩提,只要翻出来便是,无多无少,烦恼变为菩提。所谓“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即法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执。
——《心灵的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