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制造业高手,为什么日企被淘汰,而德企却越来越好
这两年传统企业都在互联网转型,大的像万达,小的像加工厂,投入多的几亿,几十亿,少的几万几百万,但转型成功的极少,相当多的企业还在挣扎中,一些在转型中被市场淘汰了。
为什么转型这么难,复盘德企和日企这两年的发展,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你不知道失败前他们做了什么』今天我们说说互联网转型,如何转,转什么?
德企和日企都是制造业在世界上立足,而且都以高品质,精细加工闻名,但近二十年,伴随互联网与制造业的结合,德国企业发展的更好,但日本制造企业却落伍了。
日本人,强调工匠精神,固执、专注,日本企业用工以终身用工为主,强调等级,这保证了日本制造业技术的积累,也实现了员工命运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战后全球物资紧缺,供不应求,导致工厂重产量轻质量,而日企却对质量要求很高,因为高质量,很快产品销向全球。
今天,全球市场已是供大于求,各国都很重视产品质量,日本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产品性价比已经没有优势。相反发展中国家,利用自己成本优势快速占领市场。面对互联网,日本企业基本无动于衷,还是根据自己原来的节奏去发展。而论资排辈的用人,更是让企业创新,人才流动变成非常困难。
德国人以严谨、认真著称,以专业分工思想立足于全球。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面对互联网,德国人非常积极探索利用互联网如何改进生产技术,如何提高效率。德国人提出工业4.0概念国家战略,积极引导制造业和互联网相结合。结果就是德国人利用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提高制造业水平。
当然不管是日本企业对互联网的漠视,还是德企业对互联网的积极,都不是导致两国企业现状的最大的原因。最大的原因是互联网对企业家思维方式的改变。
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的发展,一方面却是人在企业中作用的强化。以前在企业生产经营,人,技术,资金等因素中,人的作用是最弱的,人很多时候和机器一样,被当成一种生产工具。对技术的投入,对生产设备的投入,可以带来成倍,成百倍回报,而对人的投入却不可能有这种回报。工业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人的作用在提高生产效率中作用很小,而技术、设备才是关键。
到了互联网时代,不再是生产设备的更新,而是在更高的一层面,更大的一个领域对资源的融合,而这种整合,对人能力的要求更高。技术更新不是根本,根本是人们能不能掌握这种技术,驾驭这种技术,整合这种技术。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人在里面发挥作用,就算你有新技术,你有钱,如果没有人才,也无法发挥出效力。
日本企业强调团队,不强调个人,强调技术,不强调人力,强调持续,不强调突破,这些都导致日本企业无法在互联网中获得优势。相反德企重视人才,尊重人性,德企自然就可以获得优势。
互联网转型,转的的思维,就是企业家对资源重要的性的判断;对组织分工,对工作流程重新思考;对价值创造,价值分配的重新思考。当你搞清楚了,互联网时代那些资源重要,那些因素创造价值,如何让人更高效的工作,你的互联网转型才真正有机会成功。如果你以为建个网站,上个APP,或者引进一个系统就是互联网转型,其实是南辕北辙,这种转型只会消耗掉你不多的资源,最后被市场淘汰。
——文:事了了Ma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