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来就不晚 看看这十位古稀老人的创业路 年轻人哪有理由抱怨
人生从来就不晚 看看这十位古稀老人的创业路
年轻人哪有理由抱怨
通常那些70岁老人的生活目标与他们无关、那些70岁老人的快乐和悲观与他们无关。他们是人群中一类特异的人,他们既保留着青春的激情和豪气,也有成熟者的审时度势和谨慎、克制,仿佛人生所有的岁月经验都在此刻交融,提供给他们做企业的最佳源动力。有限的生命时间,是每个人要面对的局限,只是他们在有限中依旧不由自主地投入了无限的野心。年过花甲,有的老人在家安享天伦,有的老人养花养草怡情。但有一群老人却开始寻找人生的新起点——开始创业!
1、王文渭 “王老师”由《中国好商机》开展全球霸业
他年逾古稀,却老骥伏枥,为了孩子们“科学家”的小梦想,在艰辛的创业经商之路上度过自己的“夕阳红”。自从《中国好商机》播出以来,王文渭走红网络,艰辛的创业之路和王老师为梦想奋斗不息的精神让所有人深深感动和折服,被很多年轻人尊称为“王老师”,“有志不在年高”“为梦想奋斗什么时候都为时不晚”成了所有人的共同感悟。
“本该是在家安享晚年的时间,却不顾亲朋阻拦和妻子一起离家去创业,图什么?”当现场主持人问起时,王老师满怀深情地表示“每个人小时候都有一个科学家的梦,我做这款电子积木玩具,就是帮孩子们圆梦,也让我脑子里的创意想法变成现实。”而现场与主持人、导师的交流中,他思路清晰,语言流畅,无不透露着对生活的热情。而他带来的“电子积木”项目也确实让所有人惊叹,场上几个嘉宾小朋友玩的不亦乐乎。
作为曾经的大学教授,王老师传授理论知识,而退休之后,王老师用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回报社会,“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要把我的毕生献给下一代,为中国培养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尽一份力量!”这句听起来很官方的话语从王老师口中说出,却让所有人听到了满满的诚恳和感动。
2、吴胜明 70岁创业身家千万
她出生在富商世家,自称遗传了经商基因,30多岁身家百万,50多岁身家千万;她叱咤国内商界,也曾挥金如土;人生巅峰得意时,她因走私罪锒铛入狱,最终度过18年铁窗生涯;出狱后,她扫过厕所,因传奇经历被媒体挖掘出来;年过古稀的她再次创业,传说已身家千万,她就是吴胜明。
吴胜明首先从收音机、尼龙服装做起,生意很快走红。她穿梭于郑州、福建、上海等城市,短短两年公司就积累资金100多万元。拼搏至1984年,吴胜明已积累了高达千万元的资产。在浙江绍兴、河南郑州、四川南充,吴胜明都开有自己的公司,业务往来遍及大江南北诸多省市。1986年11月1日,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以走私罪、合同诈骗罪数罪并罚,判处吴胜明死刑。后经上诉,一年后,高院将她改判无期徒刑。
2003年7月28日出狱后,70岁的吴胜明终于走出高墙,那一刻她老泪纵横。吴胜明被安排回了户籍所在地郑州市铭功路,派出所和街道办事处为她联系了一份打扫公厕的工作,每月工资400元,社区为她安排了一间18平方米的小屋。2006年,吴胜明为实现女儿心愿,从操老板旧业,整天忙碌奔波,现在有杨凌红阳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吴妈妈兴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杨凌保健鸡种鸡场、吴妈妈连锁聊吧、饭庄等。如今她的资产又过千万。
原本该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宋枢观却仍在创业的道路上摸索前进着。用他对自己的定位来说:“我的目标是当个小小的职业经理人,为社会创财富、为员工谋福利。”
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原来宋枢观在退休前先后做过浦东新区六团湾镇工业大队长、综合厂厂长等职务,因而对乡镇企业的创办都有所了解。后来,宋枢观到了当时还是中外合资企业的白云三和担任中方代表。然而,因为诸多经营管理的问题,前期投入50万美元的这家小型合资企业不久便陷入了困境,亏损达500多万元人民币。面对难关,董事会决定由宋枢观承担转亏为盈的任务,靠着他多年的经验和认真的态度,不久白云三和便基本走出了困境,完成了扭亏为盈的初期目标。
对于宋枢观来说,退休后的创业之路虽说不上“白手起家”,但也绝非轻松之事。把处于行业衰退、刚刚转亏为盈的一家乡镇小厂带上了全国领先的道路,可以说跟他本人的性格、退休前的经历都是分不开的。同时,多年技术和生产上的经验、圈内的人脉和口碑也都是宋枢观的成功要素。当然,旺盛的精力和雄心更是每一个退休后创业之人的写照。
刘嘉老人70岁开始创业,成功后将百万余元资产全部无偿捐献;83岁当选全国劳模,成为全国年龄最大的劳模。13年前本报对其事迹进行了报道。如今,99岁的他依然热心帮助乡邻、捐资助学。
刘嘉在解放前曾当过18年国民党铁路警察。解放后进入西南军政大学进修,受过刘伯承的教诲。1952年11月,在部队享受正团职待遇的他,转业返乡,谢绝了组织在省城安排的工作,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平顶山老家,当起了普通农民。那一年,刘嘉40岁。
谁也没有想到,刘嘉在晚年奏出了更精彩的篇章。1982年1月的一个夜晚,70岁的刘嘉,偶然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则消息,四川一农民承包一家集体企业扭亏为盈。躺在床上的刘嘉睡不着了:别人能干,咱为啥不能?村里的一个造纸厂已经停产3个多月了,不仅不能给村里创造财富,还成了一个包袱。
第二天一大早,70岁的刘嘉就跑到村里、乡里找干部,要承包造纸厂,每年向村里交5000元。他说干就干,央亲戚托朋友,又贷了款,添设备、购原料,很快重新启动了生产。仅仅7个月后,造纸厂就扭亏为盈。由于经营有方,造纸厂年产值由原来的2.7万元增长到150万元。就在这时,刘嘉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无偿捐献造纸厂给村集体。
51岁的时候,他开始建立一个红塔山烟草帝国;73岁的时候,他一无所有,开始种橙;85岁的时候,他是亿万富翁。90岁的时候,褚时健对一切都不能确定,他能确定“褚橙”的果园还在扩张。
走过一段众所周知的人生跌宕,2002年,褚时健和老伴承包了一片2400亩的荒山开始种橙。理由很简单,命运夺走了他的一切,他想靠自己的能力从命运手中夺回来。于是,他回到自己最初的农民角色,开始打土地的主意。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根据云南哀牢山土地适合种橙的天然优势和中国水果市场高档水果稀缺的现实而作出的决定。“我现在掌握的知识不如年轻人多,但是我的经验会比年轻人更丰富。”经验让一个年过七旬的创业者拥有未雨绸缪的能力和耐心。如今的褚时健,步履迟缓,再也莽撞不起来了,一切对他来说只有不急不缓。开始种橙,老褚就坚定要做最好的橙。他认为水果的口感和土地质量、土地所施的肥料有很大关系,于是他和老伴、技术人员在一起为此琢磨了好多年。他用五六年时间去调试橙子口感中和谐的酸甜比例,他用10年时间把土地含有的有机质提高了两个百分点……如今,他又在攻克下一个技术难关——如何让每个橙子大小更一致、色泽更鲜艳、手感更平滑。
75岁,大多数老人在含饴弄孙吧。老伴抱怨说,老褚当年太忙,几乎没抱过儿子、女儿。现在有重孙子、重孙女了,“每天吃饭,玩半小时、一小时可以。一整天不行,嫌烦”。老褚的大部分时间都还是在看书,看技术书。颐养天年,这个属于老年人的词汇并不属于褚时健。
苏增福72岁了,之所以重新走入媒体的视野,因为他正进行着人生中第二次创业,放下做了二十多年的压力锅,从零开始做水龙头,且已默默地做了4年。为什么还要创业?对于苏增福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结果——在一连串决策之后,自然地走向了这个结果。
投身水龙头产业后,苏增福花了4年,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把品质做上去,一是把成本降下来,“我本来是做锅的,如果一开始做水龙头就做成功了,就做到国内一流水平,我就是神仙了”。当谈到技术时,他的脑子就像立刻换了一个频道,从商人切换到工程师,兴奋而执着,甚至情不自禁地大笑。这次,为了研究不锈钢水龙头,他4年中换了3套流水线,生产了100万个水龙头,都不满意,就一个都没卖,几个亿打了水漂。一度身边的人都认为,“董事长不是在生产水龙头,是在生产流水线”。
如今,他经常不动声色地陈述:他的一条生产线,一年生产75万个不锈钢水龙头,只需要42个工人;同行一年生产19万个,需要360个工人。“产品质量更是不好比的,我们投入的资金也不是一个规模。”这话之中,能够听出他的骄傲,但也仅此而已。他从不曾有过特别兴奋的时刻,过去因为每一步都走得艰难,成功的一刻更多的是感慨;而现在每一步都是计划之中的。
今年,苏增福72岁了。他的目标是帮助苏泊尔集团再创造一个百亿级的上市公司。他说,如果年轻10岁,就有100%的信心做到,“人的生命不是自己控制的,但企业的生命可以由做企业的人控制”,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但也许不是由他来实现了。
光头、双眼小而圆、皮肤黝黑。说话时,表情认真,慷慨激昂、滔滔不绝。乍一看,你就会相信这是一个“身体倍棒,吃嘛嘛香”的“老头儿”,而他会连珠炮式地告诉你,68岁后,他先飙车,再开游艇、开飞机,最后学骑马,去美国体验失重,他会让你相信,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计划:再活20年,完成若干事,重塑由他创造的品牌——“科宝博洛尼”只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创业时,他是从“发明家”起步的,走的是研发产品—申请专利—自行销售的路子,“那时候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市场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什么赚钱我就做什么”。如今回忆,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起步不易。刚从淘金机赚了一点钱,政府就下文,禁止个人淘金;“拧水拖把”的成本是8—9元,卖19.8元,满以为要赚大钱了,结果卖了20多万把,亏了20多万块。“之前,根本没把税费、交通费、推广费之类的算进去。从那之后,我才算彻底明白‘销售’是怎么回事。”蔡先培说。
旁人看来,那份自信似乎有些过头,似乎有些与他的年龄和企业家惯有的内敛、稳重、谨慎不符。可他感觉自己只有30岁,身体和心理都是,年轻人能做的他都能做,而且能比年轻人做得更好。
去年年底,蔡先培病倒了,这是70多年来第一次。过去,他开游艇不抹防晒霜,每年晒脱一身皮;夏天一下雨,就光着膀子去淋雨,在他眼里天空就是个巨大的花洒。被迫躺在床上的两个月,他难得“宁静”,难得消停,号称想了很多,他想或许身体给了他一个小信号,今后不能再肆意胡来了;他想“宁静”孕育新生,就像怀胎十月,此后,该上课还得上课,该打高尔夫还得打。
她曾是购物不花钱,出门有保镖的千金大小姐;“文革”抄家后,她被下放农村,成为劳动妇女;改革开放后,她靠买原始股起家,成了天津西餐厅的女老板。袁世凯84岁的孙女,至今仍在打拼。
来到天津,位于中心市区南部的“五大道”,素有“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誉,这里至今还保留着300多座风格各异的小洋楼。在其中的“成都道”上,有一座并不起眼的四层英式洋房,是袁氏家族目前在中国大陆唯一的房产。洋房上挂着“苏易士西餐厅”的牌子,其经营者是袁世凯的孙女,已84岁高龄的袁家倜女士。
袁家倜是袁世凯目前在世的孙辈中,年龄最大的。她精力旺盛,69岁开始下海经商,如今还在商海“打拼”。老人家皮肤细腻,看上去十分年轻,举手投足间,还留有旧时大家闺秀的味道。
——摘自《今日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