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果——般若波罗蜜《放下一切》
放下一切
学禅常说一个“放下”,所谓放下,会有身心境界的变化,而这种身心境界的变化实际上包括了放下执著而确实引发的变化。也就是空有不二,一切自在,明白事情的真相,是心的一种功能。佛陀在世时,有一位名叫黑纸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纸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纸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中解脱出来。”
所谓六根,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有提到,人之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是指人的分别心。
所谓六尘,乃指色、声、香、味、触、法六者,也称为“六境”。是六根作用时不可缺少的境界,即眼能视色,耳能闻声,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有所触,意有所思所念。包含了一切可认知的对象。“六境”有引诱众生心思向外的可能,即说它们易于蒙蔽众生本有的真心,由于有污染性,所以又称“六尘”,因而“六境”又叫“六尘”。
而六识,是“六根”摄取相应的“六尘”,所生长出的。亦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根”、“六识”、“六境”三者,便是所谓的“十八界”。十八届是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和事物所做的分类。一人一身即具此十八届。其中的六根有认识功能;六尘作为认识对象;六识则为随生的感受与观念。
黑纸婆罗门听佛陀此话之后,便了解放下的道理。而原先所放下花瓶,实为狂禅中所说的放下。就是一个人内心自我的极度膨胀,膨胀到以为没有自我。是坚固一种妄想,执著于一个“放下”。并非真正地放下,真正地看破。
而真正的“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智慧小语: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摘自《心灵的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