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车山东: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
中车山东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山东公司或公司,俗称“铁路大厂”)始建于1910年,隶属中国中车集团。近年来,公司坚持实施多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逐渐成为以铁路装备、风电装备、真空排导、污水治理、智能机械等为主导产业的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先后荣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
中车山东公司已经走过了110年的成长历程,是中国铁路工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它走过的历经磨难、艰苦创业、振兴发展之路,对于传统制造企业在新历史条件下焕发新生机,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2020年,中车山东公司喜迎110周年华诞,在这个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本刊采访了公司总经理李广伟,他介绍了一代代“铁路大厂”人的拼搏奉献精神和近几年日新月异的发展,揭示了公司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描述了公司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
传承百十载,锻造大厂人精神
记者:中车山东公司走过了110年,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公司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和当前的经营情况。这其中您最看重、最引以为傲的是什么?
李广伟:公司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10到1948年,作为民族企业的一员在动荡的时局中艰难前行,主要从事机、客、货车修理业务,为当时中国铁路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二阶段是1949-1992年,其间,公司曾创造并保持了年修理蒸汽机车545台,累计修理蒸汽机车14402台的全路最高纪录,被誉为“万国机车都能修”。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今,为适应铁路大发展需求,1993年转产制造铁路货车,创造了当年立项、当年转产、当年出车、转产不停产的纪录,被誉为“济南厂速度”,并创造了月交货车965辆的生产纪录。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7年以后,面对铁路货车市场“波浪式”需求,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大力实施“两个转型”战略(产业结构由货车一元为主向多元协同发展转型,发展模式由生产制造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型),大力发展多元经营,增强产业优势互补,逐步形成了“产品多元、产业互补、技术升级、创新增强、市场拓展、效益改善、人才成长、管理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经过20多年创新发展,公司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一条传统制造业老国企振兴发展的特色道路。
近年来,公司围绕中国中车“双打造一培育”战略目标,科学民主决策,提升管理水平,全力开拓相关产业市场。目前,公司具备年产8000辆铁路货车、1500套1.5-7MW风力发电机组、30万吨大型钢结构产品、6000套铁路旅客列车集便系统、3万套净化槽及配套设施的能力。“十三五”期间,公司营业收入年均增幅14.64%,在新的中国中车集团成立后,公司经营业绩考核实现“四连A”。其中2019年,实现营业收入54亿元,经营规模跨上新台阶,取得历史性突破,开创了公司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公司人均营业收入、百元销售收入人工成本等指标均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中车集团货车企业之首。目前,公司产品已出口到德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是国内唯一一家获得铁路货车整车欧洲认证的企业。公司在2018年《中国机械500强研究报告》调查活动中,荣获“中国机械500强”荣誉称号,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管理协会评为”管理进步示范企业”。
回首公司110年的创业过程,艰难与曲折相伴,挑战与考验常在,但公司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认为这一切始终离不开一代代铁路大厂人的拼搏与奉献、辛劳与汗水。顾客唯先的虔诚精神、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忠诚敬业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这些成绩背后的强大精神力量,它既具有当代特色,又凝聚了一代代铁路大厂人的优良传统,充分体现了铁路大厂人产业报国的情怀,展现了“发展企业”的责任担当。铁路大厂人精神已经流淌在每一个铁路大厂人的血液里,历经110年锻造,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勇往直前,创造新辉煌的不竭动力,这是我们为之自豪的宝贵财富。
转观念、谋转型,发展动能换挡提速
记者:近几年贵司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请您阐述一下发展情况及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
李广伟:近年来,中车山东公司继续坚持实施“两个转型”战略,坚持“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并举,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产业培育提升。
第一,以“三个坚持”推进“存量变革”。“存量变革”主要是指传统铁路货车产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采用低成本战略,推行精益管理。
一是坚持以客户和经营指标为引导,彰显精益工作价值
二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突出精益工作方向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在精益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一是坚持“相关多元”发展思路,以相对优势进入新领域,大力发展多元产业
二是全力开拓欧洲高端市场
记者: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应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司效益效率仍保持了高速增长。您认为公司的动力之源是什么?
李广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不能左右外部环境,所能做的就是练好内功。公司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着重破除思想观念落后、机构层级臃肿、体制机制不活等“大企业病”。
优化完善治理结构。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建设,先后对公司《章程》、“议事规则”“工作规则”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厘清党委会、董事会、经理层的权责边界,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规避决策和经营风险,进一步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加强集团化管控。按照“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行权有度”原则,公司充分考虑所处行业发展阶段等因素,采用“战略+财务”混合型管控方式,主要通过财务控制、战略规划与控制、人力资源控制及对部分重点业务的管理,实现对各个子公司的管控,通过《母子公司管控清单》《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议事规则》等,探索出适合本公司发展的集团管控模式。
变革创新组织架构。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坚持市场化、扁平化、专业化方向,通过瘦身健体,对组织机构和职责进行了调整,整合了业务相关、相近的行政部室,总部部室数量减少27.8%,人员下降19.59%,实现管理重心向全公司转变。深化货车制造业务单元变革,成立货车制造中心,取消货车车间管理层级,管辅人员减少13.26%。
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公司坚持以“精准、效益”为导向,以“模块化”为核心,以“高质量、低成本、短交期”为追求,以“正向设计驱动产品创新”为手段,制定精益研发实施方案,修订研发设计相关制度,加强研发人员思想培训,整改了研发过程中的十几项浪费点,及时推广公司研发设计的好经验好做法,使精益研发知识得到共享,精益研发工作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着力构建人资管理体系。以提升劳动效率为牵引,完善用工总量调控机制。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实现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市场化、多元化用工。加强培训培养力度,构建职业生涯发展通道,设立企业大学,建立导师带徒培养机制,员工技能水平专业素养得到大幅提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薪酬体系。深入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劳动效率和人工投入产出效益。搭建了人力资源信息化平台,极大提升了人力资源管理效率。
调结构、转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后疫情时代”,您如何看待企业可持续发展?
李广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任何社会及生产活动均需遵循自然规律。在“后疫情时代”,企业需更关注外部环境以及新技术、新趋势和新商业模式,增强危机意识和自强意识,回归企业经营本源,摒弃传统的高投入、高负债等发展模式,更加注重效率效益,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强化产业链合作,共同破解生产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特别是在内循环上努力形成集聚效应,共同打造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圈。要进一步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适应企业发展过程的新要求,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的必然趋势,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