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宏观经济回顾与展望
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增长-结构-循环”的宏观调控框架,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一些重要的苗头性新问题和关键短板,走活中国经济“大棋局”。
2020年宏观经济运行特点分析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努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稳定复苏,主要经济指标由负转正,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民生得到有力保障,社会大局保持稳定,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真正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1、经济稳定复苏,前三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同比增长0.7%。其中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分产业看,三大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8123亿元、274267亿元和40039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0.9%和2.7%。
2、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
调查失业率持续回落。1-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09万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9月份下降0.1个百分点。截至三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952万人,同比下降2.1%。7月份以来,我国高概率失业率连续5个月低于5%,就业形势总体向好。
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7,比上年同期缩小0.08。
3、工业生产恢复常态,服务业仍处于稳步恢复中
工业生产较早恢复到常态水平,企业利润增速由负转正。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增速比上半年上升3.1个百分点。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上年同期上升2.2个百分点,达到近几年来最高景气水平;多数产品和行业实现增长,累计增长面首次过半。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50124.2亿元,同比增长0.7%。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5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6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
服务业处在稳步恢复中。第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加值142595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比二季度上升2.4个百分点。1-10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1.6%,降幅比1-9月收窄1个百分点。从市场预期看,10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
4、市场销售持续回暖,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
(1)消费需求方面
1-10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1901亿元,同比下降5.9%,降幅比1-9月收窄1.3个百分点。10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576亿元,同比增长4.3%,环比增长0.68%。1-10月,全国网上零售额91275亿元,同比增长10.9%,增速比1-9月份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6.0%,增速比1-9月上升0.7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2%。目前,虽然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仍为负值,但市场销售呈现持续回暖态势,未来一段时间消费需求仍有较大的回升空间。
(2)投资需求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回升,投资结构持续改善。1-10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8%,增速比1-9月上升1.0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7%,增速比1-9月上升0.6个百分点;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0.6%(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4.1%和13.1%)。
(3)进出口方面 货物进出口保持增长。1-10月,全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59521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出口143296亿元,增长2.4%;进口116224亿元,下降0.5%。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1-10月,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8%,占出口总额的59%;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60.1%,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
5、CPI涨幅大幅回落,PPI持续负增长
CPI增幅持续回落。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2.7%,涨幅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落0.6和1.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1.5%,涨幅分别比前三季度和上半年回落2.8和4.7个百分点。1-11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因素后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9%,其中9-11月连续3个月保持0.5%的较低增长水平。
PPI持续下降,四季度降幅略微收窄。1-11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降幅与前三季度相同。其中,11月份PPI同比下降1.5%,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这与近期工业生产高位增长及投资恢复增长有关。
6、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动能保持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达49.2%;第三产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0.5%。三季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4%,比二季度上升12.7个百分点。虽然目前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于第三产业,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和消费需求回暖,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超过第二产业。
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和4.7%。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9.8%、8.0%、7.4%和7.1,增速分别高于第三产业12.8%、1%、0.4%、0.1个百分点。
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
工业产能利用率提升。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比二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5%、81.6%、77.6%和79.0%,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2.6、2.2、1.5和1.0个百分点。
商品房待售面积有所下降。截至10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为49492万平方米,比9月末减少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减少148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31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36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补短板力度加大。1-10月,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3.1%和22.5%。
“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微观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全国共新设市场主体1845.0万户,同比增长3.3%;全国共注吊销市场主体779.7万户,同比下降7.9%。前三季度,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20924亿元,对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2021年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全球能否战胜疫情、经济恢复常态化发展的关键一年。因此,科学分析研判2021年国内、国际宏观经济形势至关重要。
1、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1)经济发展将出现“非常态”高增长。2021年将是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基础之上的经济大恢复之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趋势,即经历从陡然上升到下降,再到趋于平缓的波动增长轨迹。预计2021年全年GDP增速约为8%,一季度增速会超过12%,二季度增速将回落到8%~9%,三、四季度增速将稳定在5%左右。
(2)物价走势总体稳定,但通货紧缩的苗头时隐时现。2020年,我国CPI增幅持续回落,核心CPI处于通货紧缩警戒线附近,PPI保持中度负增长。从目前走势看,随着猪肉价格趋于回落并恢复常态,2021年CPI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而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使PPI增速继续处在负增长区间。同时,基于疫情冲击的非对称影响导致需求恢复缓慢的现实状况、商家错误预期造成供给进一步过剩的可能性以及国际市场需求进一步萎缩,2021年供过于求的矛盾会更加凸显,宏观经济将再次面临通货紧缩压力。
(3)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总体变化不大,但结构性就业压力较大。疫情冲击带来的就业不充分、隐性失业等问题仍需时间消化,就业敏感群体的就业状况更需重点关注。虽然整体就业形势趋于稳定,但重点群体仍面临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压力较大。2020年9月份,20~24岁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调查失业率较上月下降2.4个百分点,但2021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历史新高,青年人就业压力依然偏大。农民工群体就业受疫情影响比城镇劳动人口要严重得多,2020年一、二、三季度农村外出务工人数增速同比分别为-30.6%、-2.7%和-2.1%,月均收入增速同比分别为-7.9%、-7.7%和2.1%。
(4)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民经济恢复稳定增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将回归常态化。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增幅为27.7个百分点,由上年末的245.4%上升到270.1%。当前,我国宏观杠杆率仍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需要尽快降低宏观杠杆率,并警惕货币流动性过快增长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截至2020年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为10.5%,较上年年底上升1.8个百分点;货币乘数为7.11,位于历史高位,要特别注重把好货币供应的总阀门。2021年,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要重视保持宏观杠杆率的稳定,财政政策方面要多关注重点就业群体。
2、国际宏观经济预测
从整体影响因素上看,多重因素和风险将影响2021年以及中长期国际经济走势,消极因素的影响或将大于积极因素的作用。其中,积极因素包括经济常态化的加速回归、扩张的财政政策、生产与分配方式和支付手段的技术性改进、防疫治疗手段升级等;消极因素包括疫情再度爆发、政策支持过早退出、金融环境收紧、企业面临资金不足或破产的风险、社会动荡、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和经贸摩擦等。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以-4.4%左右的增长率收官。202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将缓慢复苏;随着新冠肺炎疫苗上市和治疗手段的改进,疫情在下半年有望得到有效控制,全球经济将呈现明显的恢复态势。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达到5.2%,虽然总体呈现“V”型反弹,但恢复常态化后,全球经济仍将延续疫情暴发前的疲软态势。
2021年全球贸易也将明显恢复,预计增速为8.3%左右。总体来看,2021年全球货物进出口贸易走势与经济整体走势基本同步,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形势要好于发达国家,复苏动力更强。但受到2019年以来的全球贸易低迷走势以及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恢复常态化后的国际贸易仍将面临严峻挑战,区域间贸易往来或将更加密切。
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几点建议
1、加强预期管理
经济运行中出现一些苗头性新问题并非意味着新趋势的形成,只要管控得当,是可以预防和避免的。因此,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加强宏观经济的预期管理,以减少盲目性,化解重大风险。
一是对未来增长要有合理预期,避免进一步导致产能过剩。非常时期的“异常”数据会对未来的预期产生明显干扰,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达到8%的较高水平,但这个高增长并非常态,而是上一年增速低甚至负增长造成的。如果以此为依据扩大投资和生产,将会促使供给过快增长,从而导致产能过剩、价格下跌。在内生动力没有真正形成、经济下行压力没有完全消解的情况下,宁愿降低增长预期而不能盲目地提高预期。
二是重点加强房地产和金融领域的预期管理,防止资产市场非理性发展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干扰。当前特别要重视稳定房价预期,防止房价持续泡沫化;同时要加强对人民币汇率预期的管理,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
三是加强稳定物价的预期管理。当前全球货币政策过于宽松,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处于宽松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能够保持物价的合理增长,相反可能是通货紧缩的一个根源,会加剧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脱节。因此,应急型的宽货币政策需加快退出,更多地采取结构性货币政策。
2、以深化改革全面促进消费增长
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最突出的问题,要把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放在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上。既要采取有效的短期措施,更要用改革的办法挖掘我国巨大的消费潜力,以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制定全面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期规划,目标是争取到2035年,我国居民消费总规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从而使我国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应对各种国际风险挑战中赢得主动权。
二是与全面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期规划相对应,制定两项专项规划,即中低收入群体的十年倍增计划和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倍增计划。
实现以上计划都需要在深化改革上用力。一方面,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特别是要加快税制结构改革,大幅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同步降低企业税负;另一方面,要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创造更多的服务供给,促进服务消费。
三是提高促进消费的时空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改革假日制度,如适当延长春节和五一假期,设置普遍性的暑假等;全面振兴“街道经济”,大力发展具有各地特色的夜经济,鼓励消费业态创新。
四是转变消费与投资观念。一方面,要改变投机型投资致富的观念,树立合理消费才能创造幸福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拓展服务消费发展空间。
3、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
“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抓住经济稳定回升的大好形势,在促进创新发展上迈出大步伐,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培育强大的新动能。
一是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要在简化科研管理流程、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优化分配机制和人员流动、职称评审等方面,大幅放宽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进一步释放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能。
二是在科技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中,做足深度融合大文章。制定产学研深度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的中长期专项规划,出台操作性强的政策引导文件。
三是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撑。
4、预防通货紧缩,保持物价稳定
预防通货紧缩主要是从需求端想办法,特别要防止消费需求不足长期化。
一是要避免物价总水平出现负增长。要防止农产品价格大涨,也要防止农产品价格大跌。要增加粮食、畜产品尤其是猪肉的国家储备,适当提高收储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稳定。在保证粮食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扩大耕地休耕面积。鼓励对一些进口依存度大的农产品实行进口替代,加大转基因等生物工程的研发投入力度。
二是要以高质量、高水平的供求平衡来保证核心通胀指标的稳定,扩大有效需求,即通过提高供给质量来增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性和适配性。特别是要大幅减少和淘汰低效供给,抑制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再次抬头。
三是促进服务业全面复苏,释放潜力巨大的服务需求,保持服务价格的稳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鼓励社会资本对服务业的投资,促进服务业的充分竞争,激发社会大众的服务需求。
5、构建“增长-结构-循环”宏观调控框架,兼顾总量平衡和结构性改革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使新发展阶段的宏观调控有了重要抓手。落实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核心的新战略必须两手抓:一手抓中长期规划的实施,另一手抓宏观调控。要抓好新发展阶段的宏观调控,必须以新发展战略为指引,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促进宏观调控指标、思路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加快构建“增长-结构-循环”的宏观调控框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