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温水中的青蛙”——消除企业“专精特新”之路上的文化盲点
位于日本山形县山形市旅笼町的百年腌菜老店“丸八腌味”曾经是一家有着130多年历史的腌菜专卖店,自创业以来利用当地各种蔬菜制作腌菜,门庭若市。
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腌菜的需求量不断降低,腌菜店就把店铺改造成餐厅,保持腌菜业务的同时利用古色古香的风格吸引游客,一度成为网红景点。
但是他们的业务重心始终在传统的腌菜上,增加的餐饮服务并没有从根本上给这家腌菜店带来真正的活力。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使游客数量骤减,成了压倒这家百年老店的最后一根稻草。“丸八腌味”于2020年5月31日正式关门。
一提到工匠精神,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都是“专注”“聚焦”“执着”这类词,但是为什么像“丸八腌味”这种匠人企业会面临“消失”的危机呢?不少企业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个产品”,但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或者重大的市场环境变化会让企业迅速陷入绝境。
“工匠精神”是个人做好工作和企业做好事业的基础,但是不是一成不变的桎梏和故步自封的理由。如果是这样,就成了企业文化的“盲点”,现代社会的发展只有把“工匠精神”与“创新文化”紧密、完美地结合,才能适应越来越快速变化的时代。
另一家日本百年企业名叫“柳屋”,做的也是与食品有关的生意——生产蟹肉棒的设备,大家在吃火锅时必不可少的蟹肉棒就是由柳屋研发的。但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柳屋不生产蟹肉棒,而是制造生产蟹肉棒的设备,现在柳屋全球市场占有率已到达70%。
柳屋最早的产品是鱼糕,自1932年创立以来,40多年间柳屋仅仅是在山口县市场占有率为20%的小微企业。1975年,第三代社长柳屋芳夫为了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决定投入大量时间和财力来改进公司的产品结构,他访遍日本的鱼肉加工企业,做足市场调研。
在调研中,客户的反馈和“差评”为公司改进设备或研发新产品,同时满足客户需求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全球消费者普遍对蟹肉的接纳程度高于鱼肉,但蟹肉的价格比一般的鱼肉高很多,怎样才能满足大众消费者对蟹肉的需求呢?基于对用户饮食习惯的洞察,柳屋芳夫当时决定研发以鱼肉为原材料的、具有蟹肉外形和味道的蟹棒,最终提炼出“蟹味鱼糕”这一差异化产品概念,并决定研发蟹味鱼糕制造机。这就是老幼皆宜的“蟹棒”的雏形。
同样是做传统食品起家,日本这两家百年企业却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丸八腌味”一直固守在“遵守既定标准和师傅的教导,长期反复操作,练就基本功”的阶段,在“逐渐突破传统局限”的路上刚刚迈出半步,尝到了甜头就故步自封。而柳屋延续着企业创始时的食品基因,从这个基因出发,从食品走向食品工业,进而走向食品工业服务解决方案,既传承了传统,又突破了传统,奠定了在蟹肉棒设备制造领域的全球冠军地位。
因此,专精特新企业要想做强做大,不仅需要企业家的个人英雄主义,还要积极构建组织的创新能力。消除故步自封的文化盲点,企业创新的速度和成果才会大踏步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