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企业发展报告(2022)
一、 智慧企业发展背景
1.数字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稳定器”“加速器”
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产业数字化继续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021年,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18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2.5%。
2.推动企业数智创新的政策体系更加全面
2022年,我国发布数智化相关政策文件近200项,政策纵向贯通宏观经济、中观产业与微观企业,横向联动多部委、多省份,进一步明确了企业数智创新的重点方向。
各地方相关政策密集出台,数据领域立法成为政策制定热点,为企业数据要素价值化、资产化、资本化创造政策法律条件,产业支持重点明确,智改数转鼓励举措力度加大,政策导向更加具体与落地。
央企、国企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具体,为企业数智创新明确了关键领域与重点方向。
3.企业数智创新场景更加丰富
据最新统计,已有62家央企公开了数字化转型战略方案或路线图,央企、国企数字化转型正如火如荼,数智化应用场景涌现,如能源行业企业侧重运营领域的场景应用;制造业企业侧重生产制造场景应用。企业深化数智创新,以场景为牵引、应用为导向,以数智化应用为手段推动企业提质增效。
二、 智慧企业建设总体进展
202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开展了《2022年智慧企业建设状况问卷》调查,百余家企业积极参与,与2021年相比,企业数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2022年,报告新增了对于企业数智化应用水平的评估,搭建了EGO(Enterprise General & Operation Management)评估指标体系,从综合管理和生产运营管理两个维度,将数字化到智能化划分为L1数字化、L2网络化、L3自识别分析、L4自预测、L5自优化5个等级,开展深度评估。
1.战略实施以上阶段近七成
从总体进程来看,近四成企业转型已进入战略化规划实施阶段,另有三成企业数字化创新已成为常态,均较2021年占比明显提升,战略化规划实施及以上阶段企业占比近七成。
2.后数字化企业占比增加
从企业智能化程度来看,近半数企业已进入数字化阶段,近四分之一企业已进入初步智能化阶段,数字化及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较去年明显提升,信息化、自动化阶段的企业占比较去年明显下降,企业的转型进程基本进入了后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企业层面是赋能重点
结合数智化建设覆盖的物理范围与数据赋能阶段看,数据赋能在企业层面的推进阶段整体高于其他层面,近五成企业在企业层面的数据赋能已实现自动预判、自主决策和自我优化。
4.从数字化走向网络化
总体来看,数智化各发展阶段的应用水平随着等级的上升大致呈递减趋势,综合管理、生产运营管理数智化各发展阶段的应用水平呈相似趋势,L1、L2级应用覆盖率较高,平均覆盖率70%左右,L3~L5级应用覆盖率逐级递减,L5自优化应用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平均覆盖率45%左右。
综合管理、生产运营管理领域数智化应用水平差距不显著,综合管理领域略高于生产运营管理领域。企业数智化进程已经从数字化走向网络化,网络化应用水平已整体不低于数字化,在数字化的基础上,企业开始注重系统与数据的互联和共享,以提升数据价值。
(1)综合管理:领先和落后领域趋同
从综合管理来看,各阶段应用的领先领域、落后领域趋势大致相同,而在L5自优化等级上,除法务合规、党建领域外,经营决策、人力资源领域数智化应用覆盖水平仍然较低,其中,经营决策领域对于智慧决策的精准度要求较高,从数字化走向智能化的难度也较高,需要更多时间来提升算法的精准度,而人力资源领域对于智能化的需求不强,因此,这两个领域的智能化进程较慢。
(2)生产运营管理:领域进程存在差异
从生产运营管理来看,各阶段应用的优势领域、短板领域趋势有所差别。在L1数字化、L2网络化等级上,采购/供应链、计划调度为优势领域,能源环保、客户服务为短板领域。而在L5自优化等级上,计划调度、安全管理为优势领域,仓储物流、客户服务为短板领域。生产运营管理各领域对于数智化的需求程度不同,转型的难易程度和具体成效差别较大,因此各阶段的领先与落后领域不尽相同。
(3)行业对比:能源行业全阶段领先
各重点行业企业数智化应用水平从L1到L5均整体呈现递减趋势,且多数行业综合管理领域与生产运营管理领域数智化应用水平相近。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在各级均处于领先位置,且综合管理领域与生产运营领域数智化水平基本一致。
(4)规模对比:“巨无霸”与“小而美”并存
不同规模企业数智化应用均大致呈现递减趋势,其中, L1、L2级数智化应用水平规模差别较为显著,大型企业数字化基础较好,应用水平较高,小微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应用水平较低,而在L3~L5级数智化应用规模差别不明显。
5.转型成效:降本增效增收更为显著
从转型成效来看,经济效益、管理效益、社会效益均已显现,其中,增效、降本成效最为显著,超过一半的企业通过智慧企业建设实现了增效、降本,营收增长和业务新模式两方面成效也比较显著,超过四成的企业通过数智创新取得了这些成效。
三、 智慧企业建设案例特征分析
1.案例分布更加均衡,智改数转全向发力
202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继续开展了《全国智慧企业建设创新实践案例(2022)征集》活动。与2021年相比,2022年智慧企业案例数量有所提升,行业、规模分布更为均衡,智慧企业建设的实用性和落地性明显加强,并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是科学技术服务行业力度加大;
二是国有企业仍然占据主导;
三是小微企业转型活力增强;
四是供给侧方案落地性加强。
2.数智创新范围更广,实现全流程覆盖
2022年智慧企业案例中,企业的数智创新范围进一步广泛,综合管理领域全方位转型,生产运营领域全流程覆盖,“全流程”“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成为热门关键词。
智慧企业结合其核心生产流程,实现了设备层、单元层、车间层、产线层、企业层数智化全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采购供应、营销销售、客户服务等全流程数智化,部分企业生产车间的自动化率已超过90%,自动化生产线全面覆盖,全流程协同管理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智慧企业建设的热点。(企业案例:天津天士力之骄药业有限公司——制造全流程智能化;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
3.智能化程度加深,自主优化开始探索
智慧企业建设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进一步转型,通过不断优化仿真与智能算法,在部分领域逐渐实现了自识别分析、自预测、自优化的智能化应用,但目前自优化的应用刚刚起步,达到自优化阶段的应用领域还比较局限,尚未实现大规模广泛应用。
未来,企业对于智能化的期待会越来越高,在智能化领域的探索也会加大力度,将逐渐实现更多领域、更高级别的智能化应用。(企业案例:鞍钢股份有限公司——自优化智慧能源管控系统;广西广投桥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智慧电厂智能全息管控平台)
4.数据资源集成共享,平台成为重要承载
数字化转型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处理经营管理各个方面的方式,包括系统、流程、协同等。其中,数据通过消除数据孤岛进行集成,为整个组织的数据交换提供统一平台,实现企业整体数据的共享。
能力以财务共享中心、人力共享中心、营销中台、采购中台等新型共享服务中心为载体,支撑多业务线、全价值链的数据集成和能力共享复用,进而提升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资源通过统一的平台进行集约协同,统筹不同部门的需求导向,合理分配与获取。数字化平台是集成共享的重要承载,从需求导向、零星部署,向系统化设计、一体化部署演进,以更好的规避数据孤岛与重复建设。(企业案例: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三研究所——数据运营双中台为核心的智慧管理体系;申能集团商务服务有限公司——建设多要素集成的共享服务平台)
5.数字技术与行业技术融合创新,迈向普适化
当前新一代数智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前沿技术层出不穷,探索解决更多智能化应用问题。领先企业将人工智能与其他技术融合应用,尽可能多的适配应用场景,助力企业在生产、经营、维护、管理各领域实现业务过程数智化。
一方面,将人工智能与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组合应用,综合利用多种技术的优势,让软件和硬件更加适配,可以发挥出比以往更大的作用,同时适配更多的应用场景。
另一方面,将数字技术与行业专业技术融合应用,大小模型协同进化,将实现数字技术与更多的行业深度融合,向更加普适化和工业化的方向迈进。(企业案例: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基于5G+云+AI的板坯自动转钢;龙岩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基于视觉AI技术的产品质量保障能力提升)
6.管理变革同步推进,建立面向数智化的流程机制
企业推进数智创新过程中,在核心生产流程转型后,其对应的组织机制与流程管理也需要进行适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数智创新进程,设计与之匹配的组织、机制、流程等管理体系。
如制造企业面向数字化的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通过为转型设计新型组织形态,为流程管理建章立制,优化绩效体系,建立容错机制,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明显提升综合效益。
再如军工企业健全数字化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生产核心数据管理机制,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等,提高数字化生产管理效益。(企业案例: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网企业智慧运营体系建设与实践;中国电建集团湖北工程有限公司——智慧经营平台助力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
四、 智慧企业问题与建议
根据2022年智慧企业案例和问卷分析,智慧企业在经营管理和技术支撑两个方面面临四个痛点:
一是数智人才仍然缺乏,高端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一线执行人员的“金字塔”式人才结构尚未形成,成为当前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关键制约因素之一。
二是转型资金支持不足,数智化转型周期较长,需要一定规模的持续资金投入,叠加疫情冲击和经济波动压力,企业数智化转型面临阶段性的资金缺口。
三是数据价值挖掘不够,企业的数据运营机制尚不完善,缺少利用数据开展工作的思维模式,缺乏数据要素对公司战略选择、业务发展、服务质量的深刻影响认识。
四是可借鉴案例方案少,企业数智化转型的个性化需求特征明显,不同企业的规模、性质、所在行业、发展进程差距较大,通用解决方案和可借鉴参考的方向和案例太少,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针对智慧企业面临的问题,本报告给正在数智化转型的企业提出以下四项建议:
一是多种渠道培养人才,加大高端人才招聘比例,针对公司有潜力的人才进行专项培养和复合培养,并在跟外部合作的过程中联合培养,尽快充实企业数智化人才队伍。
二是多方争取资源支持,主动争取公司数智化转型项目预算,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关于企业数智化转型的试点示范、智改数转等项目,推动大型企业向小微企业开放赋能。
三是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加快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联动与分析,支撑管理决策,挖掘数据价值,盘活数据资产。
四是组织经验交流推广,组织召开企业数智化转型先进经验交流会,推动企业间交流合作,加强产业协同,深度挖掘领先智慧企业的成功案例经验,有效发挥优秀智慧企业经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