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合作对人人都有好处,而且大家也都认可,但为什么合作就是实现不了
话说在青青草原旁边住着几户人家,每家养了几只羊,天上白云悠悠,草原上羊群漫步。通过养羊这些人家不仅有羊肉吃,有羊毛用,而且还发了羊财,通过养羊卖羊都致富了。不过草原的面积是有限的,它所能承载羊的最高边界是100只,最开始这些家庭养羊也就养五六只、七八只,合在一起不到30只,所以一切都是很和谐的,没有任何问题的。
不过随着羊毛价格、羊肉价格的上升,人们都发现养羊这事有利可图,然后各个家庭都开始发展生产,增加羊的数量。当羊的总数超过90只以后,草原就出现了生态的不平衡,开始衰退。有识之士就提醒这些牧羊的家庭,不要再过度养羊了,否则草原生态系统一旦崩溃了,那一只羊也养不了,大家就重新回到起点,重新回到贫困的状态中去。谁都不是傻子,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确实应该控制羊的数量,草原确实是我们大家共同的财富,确实草原破坏了我们都过不上好日子。表完态之后,大家私下里都有一个担心,就是万一自己控制了养羊的数量,别人不控制,那岂不是自己吃亏了。
你看这就是“囚徒困境”当中大家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两个囚徒如果互相配合,采取合作的态度,都能得到最佳结果,但是每一个囚徒私下里头担心,万一对方出卖了自己,对方得好处,自己就要崩溃。于是最终每个囚徒都不会采取合作的态度,随后事情就朝坏的方向发展,双方都迎来了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草原养羊也是这样,如果大家都合作的话,资源受到保护,其实所有的牧羊人都能得到好处。但是每一个人都担心,万一我采取合作的态度,我控制资源、控制数量,但是别人却不合作,悄悄地增加羊的数量,他岂不是占便宜了,我岂不就倒霉了。于是“囚徒困境”就发生了,美好的草原就这样被破坏了,养羊事业走到了尽头,所有的牧羊家庭又回到了原始的起点。
接下来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这样的困境怎么去突破?有人说让大家沟通交流,让大家建立信任,这个也是“囚徒困境”模型当中谈到的一个问题,即使两个囚徒面对面地协商了、达成一致了,甚至歃血为盟拜把子了,回到自己的牢房里,依然担心对方不合作会坑自己。所以说在没有约束条款的背景下,这样的口头信任是不可靠的,是不起作用的。那当然了,博弈论的理论还有经济管理的理论早给出了解决方案:
首先就是明确产权。为什么草原资源会被过度使用,因为它是没有产权的公共财产,大家都可以来用,这就是一块唐僧肉,我不吃别人也会吃的,而且人人都来吃,凭什么我不吃?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就需要明确产权,划定产权边界,自己的风险自己承担,这就能避免过度使用的问题。
第二,有些事情不能确定产权,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取承包的方式或者明确责权利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把风险、成本收益都跟每个人的行为直接挂钩。
第三,就是加强管制。比如说引入第三方的管制机构,给每个牧羊人分配配额,在配额之内你是可以随便养羊的,但是你要想增加养羊的配额,就得申请,还要花一定的费用。如果说偷偷地突破了配额,就要遭受严厉的惩罚。这种强有力的管制也是避免“囚徒困境”发生的一个有效手段。
第四,就是加大处罚的力度。大家如果经常开车的话你想一个问题,在公路上如果没有摄像头的话,违规的人是不是会增加一倍两倍甚至三倍以上?很多人之所以在公路上不违规,并不是因为对规则有多么敬畏,对道德有多么样的坚守,他只是因为怕被拍到、怕被处罚。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利益最大化的诱惑之下,道德号召很多时候是苍白无力的,这个时候就要有严厉的处罚手段,谁违规谁踩红线就要严厉处罚谁。这样也可以保证资源不被过度使用,保证大家都朝合作的方向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