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机制,从不浪费人
中国企业缺什么?
从实践来看,作为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中国决不缺优秀的企业家,决不缺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也不缺潜力巨大的市场,更不缺非常好的历史机遇。
那么,我们到底缺什么?我们缺的是培育人和让人成才的机制和制度;缺的是优秀人力资源成长的土壤和舞台;缺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工具和方法;缺的是人力资源的经营模式;缺的是优质的人力资源生态环境。我们的员工为什么往其他行业流失,这就说明我们的人力资源的生态环境出现了问题。
企业的经营管理没有什么秘诀,但有底线和真理。任何一个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商业模式,如何赚钱,赚谁的钱?比如对服务行业来讲,商业模式就是客户化,把客户服务好了,企业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收益。所以,企业文化应该坚持高绩效导向,讲究效率、讲究改进和改善。现在很多的企业一谈企业文化就是以人为本,我认为这里的人首先是客户,企业必须是以客户为本,以员工为本只能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前提。
很多企业都试图贯彻客户化,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味道全变了,变成了“奴性化”,平时多是得过且过,一旦有领导来了,管理立即上去了,服务水平也上去了,不会笑的也会笑了。
俗话说,在商言商,企业不要把更多地精力关注商业之外的东西,做企业最大的秘密就是回到企业的基本面去思考,下雨打伞,实事求是,该干嘛就干嘛,哪里不足,就及时改进。
人力资源管理做什么?
即便进入数字时代,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干的还是人事那点儿事,人力资源一切似乎还仅仅停留在嘴上,“说的时候重要,做的时候次要,忙的时候不要”,人力资源部成为了一个很尴尬的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了最容易受伤的人。
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的发工资,记考勤、培训和招聘,其目的是要建立一支队伍,有了这支队伍干什么都可以成功的。这支队伍不是乌合之众,应该是三高荟萃:高素质、高境界又能够高度团结。
最好的管理是没有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员工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这样优秀的人才才会脱颖而出。要培育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和企业文化。此二者也是生产力,也创造价值。优秀的企业总孕育着优秀的文化,但我们的文化很多是有问题的,还是卡拉OK、歌咏比赛、运动会之类的,这是文体活动,而不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构建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并使之得到制度的支撑。
建队伍、创机制、育文化。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关键所在。人力资源管理就像农民种地一样,浇水施肥,使人力资源的种子开花结果,创造价值。中国绝不缺优秀的人力资源,问题是我们的行业如何在企业内部耕耘一片肥沃的土壤,使每个人都能成长,并能达到其所追求的职业生涯的高度。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那种靠一二个人就能打天下的,更是讲究协同作战。一个企业如果依附少数几个所谓人才是非常可怕的事。我将人才比喻为铀235,搞好了就可以核发电,搞不好就要核辐射。所以,机制重于人才。
吸引到优秀的人力资源后,如何让他们持续地努力工作?很多企业提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我持不同意见。人们的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时代,这种提法都是虚的!竞争对手多出几千元,你朝思暮想的人才很可能就此一去不回。每个员工进入企业,都是渴望回报的,因此构建一套有活力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使人力资源在得到回报过程中,不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就成了众多企业的一件大事。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成为了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机制如何有活力?
如何构建充满活力的企业机制?简单地讲,就是三句话: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托尔斯泰讲,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凡有活力的企业,必定都是将上文提到的三句话施行得很成功的。所有有活力的企业都可以做到这三点,而那些施行大锅饭的企业,干好干坏都一样,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导致企业活力渐失。这句话从改革开放到现在讲了40年了,但非常遗憾在许多企业还没有落地。问题就在于:让谁上,让谁下?有人说,让好的上,让不好的下。可问题又出现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
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关键在于有活力的机制。任何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都可以划分为三类人:奉献的,打工的,偷懒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在一个不好的机制下,奉献者(投入大于回报)老是吃亏的,他就会反思,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怀疑,进而减少自己的投入,使投入与回报在低层次相等,他就变成打工者(投入等于回报)。同样,打工的也会想偷懒者(投入小于回报)转变。结果是,奉献者变成了打工者,打工者变成了偷懒者,最后大家都偷懒了,没有付出和贡献。
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不让雷锋吃亏的好机制,让奉献者得到更合理的回报,奉献者拿得多,打工者就会因为羡慕而向他们看齐;偷懒者将会收到惩罚,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离开公司,要么增加投入将自己变成打工者和奉献者。让小人不得志,让好人不吃亏,这样的公司就有了正气和正义。
一个有活力的机制的核心,关键是对员工利益进行调整,奉献者得到合理的回报,让雷锋不吃亏,会涌现出更多的雷锋。华为的总裁任正非先生说,华为绝对不让雷锋穿破袜子,你为公司做出了贡献,我就给你体面的回报。这样就是在用制度培育雷锋,而不是用道德培养雷锋。企业构建有活力机制的一个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也就是应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我们很多企业的考核体系还非常落后,搞所谓的反向考核,下级评价上级,到了年底将干部搞得灰溜溜的;另外还有所谓的民主考核,考核哪里有民主的?本来就应该是人考人,上级考核下级。但上级评价下属,下属也会做戏。很多的企业,再小的事领导不关注都解决不了;再难的事情,领导拍桌子骂人了,就可以解决了。如果我们能把考核制度从人评价人转为制度评价人,就会避免考核当中存在的腐败。制度评价人,就是定性评价余定量评价相结合,这个员工属于哪类人?是奉献的,打工的,还是偷懒的?除了考核个人,部门也要考核,要弄清楚,哪些是奉献的部门、打工的部门和偷懒的部门。解决了这些,薪酬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也就实现了从给“人”发工资到给“事”发工资的转变,从以前的给工龄、学历、职称发工资,到现在的给绩效发工资,这样就是将钱这用到刀刃上,发多少都不冤枉。
在绩效管理上有几个关键性的东西:第一个是绩效考核必须自上而下,而且是承诺制,下级给上级的承诺;第二个是考核一定要量化,而且指标一定要水涨船高,这样就能促进人均效率,使持续的改良、改进和改善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