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证企业突破4万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大步迈向全社会全面采信
截至2024年5月30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获证企业已达到40130家,初步具备全社会全面采信条件。
所谓两化融合,指的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我国首个覆盖两化融合全局、全要素、全过程的管理体系标准,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GB/T23001)、《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新型能力分级要求》(GB/T23006)等为依据,通过贯标引导企业建立一套全面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确保数字化转型过程持续受控并实现迭代优化。
2013年8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列为首要行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始大范围普及推广和深入应用。
2020年9月,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为分级分类的升级版标准,将系统性、动态性、开放性等思路充分体现在管理过程和要求中,并根据企业的行业、能力、规模等细分类别,分级开展贯标服务,实现精准对接,助力企业提高数字时代核心竞争力。
截至目前,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已开展10个年头。在全国工信系统、国资系统、标准主管部门等的共同指导和推动下,在助力企业转型、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和成效:
在标准研制方面,坚持系统观念,形成一套可实现技术和管理有机结合、可参照执行的数字化转型方法体系。截至2024年5月,点亮智库&中信联围绕水平评价、方法导入、能力建设等,立项发布《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数字化转型 价值效益参考模型》(全文 解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新型能力分级要求》(全文)等12项国家标准,结合升级版贯标研制《数字化转型 参考架构》(全文)《数字化转型 新型能力体系建设指南》(全文)《数字化转型 成熟度模型》(全文 解读)等近10项数字化转型标准,为企业提供体系化指导。
在应用方面,坚持价值导向,通过贯标助力企业提质增效稳增长,带动行业数字化升级。全国贯标企业7万多家,涉及工业、农业、服务业的100余个细分行业,获证企业突破4万家,实现不同行业、不同属性、不同规模企业全覆盖,行业龙头企业数千家、专精特新企业数千家,中小企业总体占比超过60%。企业参照标准开展了超过10万项数字化新型能力建设工程,带动运营成本平均降低10.0%、经营利润平均提高11.2%。在不同行业催生了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等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了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出现转折性变化。
在生态方面,坚持市场主导,完善线上线下一体服务生态,建立市场化采信机制,带动我国数字化咨询服务业培育壮大,初步形成自我循环、良性运转的市场化机制。目前,贯标成果已在政策及资金支持、供应商遴选与评价、销售授信、金融授信、招标采购、资质认证、企业改制上市等数十个领域得到采信,有效激发了企业贯标内生动力和社会认可度。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激发了各类服务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国已有2000余家机构、数以万计的专业人员从事贯标咨询,催生了百亿元规模的数字化咨询服务市场。
下一步,点亮智库&中信联作为全国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总体公共服务机构,将联合相关单位,继续优化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政产学研用金协同的市场化运行机制,打造良性发展生态,朝全社会全面采信的方向大步前进。
一是加大分级采信推进力度,充分发挥获证企业超过40000家、优质企业基本都已贯标、从而初步具备全社会全面采信条件的这一重大优势,结合升级版贯标全方位深入推进,推动将分级评定结果作为分级分类政策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准入、产业集群建设、供应商遴选、金融授信、招投标等领域重要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十年 各地累计出台支持政策近千项)
(* 更多政策采信、招投标采信等内容,请关注本公众号每月发布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月报之“采信动态”)
二是推动多体系融合,发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覆盖企业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管理体系类标准这一独特优势,积极推动其与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制造成熟度、DCMM等评估评价类贯标工作相结合,通过评估评价类贯标,发现问题,通过管理体系贯标,引导企业更深层次推进制度创新和机制变革,解决问题,给企业带来更加深远和持久的作用和影响。
三是强化数据辅助决策支持服务,基于平台支持各级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央国企集团、金融机构、服务机构等推进单位,精准及时掌握企业贯标和数字化转型动态、需求、成效等,为分类施策、精准服务提供有力抓手。
四是进一步推动国际化,基于升级版贯标实践梳理凝练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国方案”,以国际标准化为突破口,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为切入点,向全球输出我国管理体系实践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