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一课:重视企业里面的3种声音,让2个“场” 路径最短!
当下众多民营企业老板迷茫,焦虑,信心不足,而也有不少企业家看到黑暗,看见萧条,更看见光,向死而生,向光而行!分享一篇节前节后拜访客户的心得体会文章,以此切磋共勉。
而如何让“现场”与“市场”的路径最短,让市场真实的声音,让客户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快速,无失真的传递到各级干部,尤其是能否落到一线班组长,这考验一家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
要打通这两个“场”,要尽可能让路径最短,响应更快,这是管理者的任务,企业1号位需要持续关注这个问题,要向管理者要答案,看结果,直到让企业脱颖而出。
与其外面求神拜佛,不如内在敬畏自己的佛:客户,价值客户,挑剔用户,本质上最大的佛是因果,智慧的企业家内求,观世间声音,循道而行,方能永立潮头!
客户心声
一家公司做的好与坏,除了不可或缺的财务指标,来自客户的评价与体验更加能预测未来。这里面的客户即包含了给钱的狭义客户,也包含了使用的用户(即消费者)。
很多时候,我们太多的公司在做掩耳盗铃的事,明明是产品问题多多,客户投诉抱怨频发,但经过”厉害“的销售或SQE搞定了,没有再传递,这些现场背后的问题多是业务要么嫌麻烦,要么怕得罪人:
问题能搞定就好,跟进问题的原因耗人耗时,甚至还得罪人,影响大家的KPI, 大家都抬头不见低头见,何必呢?
很多公司的存量订单无利润,新机会,新项目就是在这种忽略客户的声音中不声不响的流失与搞砸!而老板往往是公司里面最后被通知的那个人!
缺客户,实质上没想清楚真需求-真价值-真共识与商业模式的闭环,利他才是最大的利己!
员工心声
为何熟练工留不住,为何每到年前前后的质量问题,交付问题,成本效率问题频发,这里面很多因果关系。
忽略员工的作业环境,忽略员工的薪酬福利设计,管理者简单粗暴的对待员工,在工人有更多选择,更好选择的时候,企业怎么能留住员工,何况是每家企业都渴望的熟练工?!
视人为人:尊重员工的感受,给与员工更多的赚钱机会,更多的成长机会,更多的归属感,值得一家企业重视制度机制设计。但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公司老板在这方面存在太多的认知误区:认为留人,就意味着增加成本,很明显是缺乏专业解决方案所致。
一家公司按照业务流程全景图很好的设计岗位,针对不同岗位的重要性匹配不同的结构化薪酬策略,通过很好的业绩激励测评体系让好的员工多赚钱,有更多成长与福利机会,不见得会多花钱!
从我们多年的管理改进与陪跑项目来讲,反而明显提升了人效,工人薪酬率甚至明显下降,而熟练工,高潜力员工的占比,结构却在逐年优化。做制造业,再先进的设备,再好的订单,缺乏熟练员工,熟练技工与成熟的工程师团队,就将无法保证战略落地与提质降本增效的有效实施。
你购买的不是员工的一双手,而是一个人,一个可以开发的宝藏!这需要老板重视员工的声音,有负责且专业的HR 构建岗位-薪酬/福利-激励与赋能5合一体系,正确的实施345策略,走少人,提质,降本增效,加薪,再少人的良性循环会展开;
而不专业,不负责的管理者,会把福利,激励混为一谈,让公司花钱不少,却留不住该留的人!
要始终记得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尤其是熟练,专业,高潜力的员工,这不是传统财务成本的概念,要积极激励激发内在的能量,这对于一家公司而言,依旧是一片管理的蓝海。
与其说是缺人,不如说是缺“人心"!缺激励人心的”机制“!看到表相,永远无解,看到表相背后的真相与实相,才是真正的认知突围。
供应链心声
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讲,30-70%左右的成本花在供应链采购上,但很多时候对于供应商的关系却停留在“简单买卖关系”层面,认知停留在“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简单粗暴的砍价溢价,目光短浅的“唯价格论”,店大欺客的苛刻付款方式等...
这些看起来“精明”,实则“愚蠢”的管理动作伤害了优秀供应商,缺乏共赢长期伙伴关系的“短期生意”思维,让公司只能选择更差的供应商,久而久之也断送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未来机会;
当下的公司竞争,实际上比拼的供应商,供应链的“线性竞争”或“生态网”竞争。无论在真正的降本增效,还是在提升公司订单交付竞争力,新品竞争力方面,对于战略供应商,主力供应商以及新供应商引进的策略以及供应商的心声值得提升战略层面思考。
一家听不到供应商心声的企业,往往过于短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社会从来不缺精明能干的企业老板,而缺乏智慧且富有格局的企业家。
小结
客户的心声,供应商的声音,员工的声音等等最终落地的载体是产品,是订单,体现在现场,尤其是制造产品的现场,而能否真正把握现场的问题,所谓“制程的声音”,却不是每家企业都能做到的。
到一家企业,看一下仓库,走一下车间,看一下员工的精气神,光顾一下工人洗手间,基本上对这家企业的管理水平会有一个基本靠谱的判断。
制造过程的声音:跑冒滴漏的声音,设备异常怠速的声音,员工嘈杂与否的声音,不良品返工返修的状态,无不传递着这家企业制造运营是否合格,是否优秀的声音;尤其是在上下班时刻,在午餐停机时刻,很多问题就会更加浮现。
现场是企业的战场,投入的是料工费占了企业50-80%的成本,良率,效率,周转率是核心指标,能否真正增值在此一举?
现场也是一面镜子,能把产品研发的遗留问题,工程工艺是否可靠的问题,采购原料合格与否的问题,招聘工人是否有质量的问题,如同一面照妖镜,暴露无遗!
一家只在办公室开会,秀PPT, 做决策的企业,往往是官僚的,效率低下的企业,不重视现场的声音,企业注定是平庸的,甚至在当下存量时代是难于生存的!
而在现场看不到客户心声,看不到客户投诉的改进,看不到科学排产,全程掌控,及时响应与事不过夜的订单计划与齐套管理,谈不上以客户为中心与敬畏市场,都是只停留在口号,理念与想法阶段,离做了,做到还有天壤之别。
而如何让“现场”与“市场”的路径最短,让市场真实的声音,让客户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快速,无失真的传递到各级干部,尤其是能否落到一线班组长,这考验一家公司的运营管理水平!
要打通这两个“场”,要尽可能让路径最短,响应更快,这是管理者的任务,企业1号位需要持续关注这个问题:要向管理者要答案,看结果,直到让企业脱颖而出。
与其外面求神拜佛,不如内在敬畏自己的佛:客户,价值客户,挑剔用户,本质上最大的佛是因果,智慧的企业家内求,观世间声音,循道而行,方能永立潮头。
企业到了一定规模与阶段,企业领导者的能力要退后,而心力与愿力要强化,这样才能更好的引领企业穿越周期,无论风雨,以此共勉与携手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