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带好队伍,务必要做到这4点
很多人一谈带队伍,想到的是鼓舞士气、讲感情、搞氛围,动不动开团建、煲鸡汤。
但结果是,团队不仅带不好,而且很散漫、软绵绵、慢吞吞,关键时刻掉链子,最后连感情也维持不好。
为什么会这样?
带队伍从来都不是搞关系搞氛围,也不是平均主义,而是一场资源配置的精准博弈。
你要把有限的时间、资源、人力,投入到真正有产出的人和事身上,才能让团队持续向前奔跑。
所以,要想真正带好队伍,下面这4点,务必要做到。
1、不养闲人:团队不是养老院,效率才是硬道理
什么是“闲人”?不是看起来没事干的,而是——
没有价值产出的人,才是真正的闲人。
你可能见过这样的情况:
有的人整天忙来忙去,但问他最近做成了什么,他支支吾吾;有的人会议上永远在场,文件上总能看到他签字,但项目没他也能转;还有的人,仗着资历老、资格深,把团队当“养老院”,蹭时间、混日子。
这种“忙而无效”、“人在心不在”的人,留在团队里最大的影响,不是他们不干活,而是会传染一种低效文化,让真正干事的人也开始划水。
正如德鲁克所说:管理的本质,就是要提高队伍的效能。你作为管理者,不能只盯着“人有没有到岗”,而要问“这个人有没有产出效能”。
如果他的存在与否,对最终结果没有任何影响,那他大概率就是“闲人”。
团队不是疗养院,每个岗位都要充分发挥价值。带队伍讲的是结果,是价值。
所以,不养闲人,是你作为管理者的基本能力,也是对组织的负责。
2、不亏能人:让有能力者吃肉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
一个人连续半年高绩效、攻坚克难,结果奖金一发,跟那个“喝茶吹水”的一样;一个人扛下整个项目,到了升职提名,却被一句“再观察观察”搪塞过去。
然后,他走了,去了别的地方,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被善待,被平均了。
真正拼命干事的人,最怕团队“一团和气”。
作为管理者,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
真正能干事的人,不怕苦,不怕累,最怕的,是吃亏。
一个优秀的人,能看到方向,愿意拼命。他愿意做,是因为他相信努力有回报,绩效被看见,未来有希望。
如果他看不到激励,看不到成长,他就会离开。然后你发现,最能打的那个人没了,整个团队塌下去一大块。
所以,对队伍中的有能力者,你一定要“舍得”:
第一,报酬要倾斜。别想着平均主义,要敢于给能人“吃肉”,别人才能看得见“干得好”的好处。
第二,机会要优先。关键岗位、核心项目,要敢于让能力强的人先上,不怕“劳模效应”,就怕“庸人均沾”。
第三,成长要配套。不是干完就完了,要有晋升路径、能力打磨和资源支持,让他们愿意持续在你这棵大树下乘凉。
不让有能力的人寒心,是带队伍的底线。
3、不用庸人:平庸是团队最大的成本
很多团队不是败在竞争对手手里,而是败在内部那些庸人手里。
什么是庸人?
不是不聪明,而是不成长,凡事“差不多”。
这些人往往有几个特征:
喜欢套模板、走流程,一出新情况就发懵;
打不得、骂不得,稍微给点压力就“玻璃心”;
项目推进慢、配合消极、沟通拖沓,但“态度还不错”;
喜欢搞小团体,“一不高兴就集体emo”。
最可怕的是,庸人自己干不出什么来,还会在团队中制造“对抗势能”。
你用能人,他说你偏心;你提要求,他说你压榨;你要结果,他说你不讲感情。
慢慢地,整个团队就被拉到一种“求稳”、“混日子”的氛围里。
就像一杯清水滴入一滴墨水,看不见的时候已经开始混浊了。
所以,作为领导,你要有一双识人的眼睛,也要有一双敢断舍离的手。
别被“人情”和“旧识”绑架,你要知道:
一个庸人,毁的是节奏;多个庸人,毁的是文化;庸人当道,毁的是未来。
真正优秀的团队,不是平均水平高,而是底线水准高。
你要做到:用人不将就、标准不妥协。这个标准不在于“你喜不喜欢他”,而在于“他能不能对组织有贡献”。
4、不留懒人:容忍懒惰,就是惩罚勤奋
如果说庸人是慢性毒药,那么懒人就是团队的“情绪病毒”。
他们不光自己不努力,还会让别人不敢努力、不愿努力。
懒人最会的一招,就是“团队捆绑”:你多干,他们说你“太卷”;你努力,他们说你“内耗”;你想进步,他们说你“拍马屁”。
久而久之,你发现团队里的好人越来越沉默,干事的人越来越孤独。最后不是懒人走,而是勤奋的人走。
人群中的懒惰,是一种可以传染的心理瘟疫。
所以,作为管理者,你不能对懒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哪怕他“没犯错”,也必须有行动。
你要做的,是两件事:
第一,明确标准。团队的游戏规则要讲清楚:谁做事多,谁就有话语权;谁努力,谁就得好处。
第二,做好奖惩。勤奋的人必须被看到,懒惰的人必须被约束。容忍懒人,就是变相惩罚勤奋。
要知道,公平不是给每个人一样的,而是给每个人该得的。
最后,想带好队伍,一定要做到不养闲人,不亏能人,不用庸人,不留懒人。说到底,带队伍拼的不是感情,而是拼价值创造。所以,你必须要让能产生价值的人得到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