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集团财务管理标准化
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京能集团)以“绿色京能、创新京能、数字京能”发展战略为引领,通过统一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核算规则,搭建财务共享管理平台,构建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拉齐集团上下财务管理颗粒度,扎实推进财务管理标准化,深化业财融合,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京能集团主营业务包括电力、热力、煤炭等生产和供应,同时积极培育康养、文旅等产业。截至2024年年底,集团资产总额达4934亿元,控股企业800余家,其中上市公司6家,财务管理工作复杂,标准化建设亟待加强。为此,京能集团专门成立由外部第三方咨询机构和内部人员组成的财务管理标准化项目组,在系统梳理产业特点、全面评估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制定财务管理标准化规划,明确财务管理标准化目标。
1. 梳理产业特点
京能集团各产业板块生产经营模式、财务核算体系均不同。火电产业固定成本高,设备折旧、燃料采购等费用构成主要成本项,电力销售受政策调控、电网调度、区域负荷等因素影响较大;热力产业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成本受天气、燃气价格波动影响较大;煤炭产业面临资源储量、开采条件等因素制约,销售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影响显著。标准化项目组深入调研、系统梳理集团各产业特点,为制定符合集团业务实际的财务管理标准提供依据。
2. 评估财务管理体系
标准化项目组对集团现有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制度、流程及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估。一是分析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是否适应各产业发展需求,是否存在职责不清、流程烦琐等问题;二是审查现有财务管理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要求,是否涵盖各产业的特殊业务;三是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模块、数据质量、系统集成等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找出系统存在问题和短板。
3. 制定财务管理标准化规划
标准化项目组在系统梳理集团产业特点、全面分析评估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集团“数字京能”战略和数字化转型规划,制定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规划,明确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近期目标是统一集团财务核算标准和流程;中期目标是为集团财务共享中心运营优化提供支持,深化业财融合;长期目标是构建数字化财务管理平台,实现财务流程规范化、财务数据标准化、经营决策智能化和管理精细化。
会计科目、辅助核算、核算规则作为财务记账的基本语言,是财务管理标准化的基础。京能集团通过统一会计科目、辅助核算字段、核算规则,明确各类业务到财务的记账规则,推广财务“普通话”,构建财务管理标准化体系。
1. 统一会计科目
会计科目是财务核算的基础,统一的会计科目体系能够保障各产业板块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京能集团应用SAP和浪潮GS两套财务核算软件系统,数据格式不一致给数据分析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标准化项目组围绕会计科目标准化使用释义和账务标准化处理,尽可能拉齐两个财务核算系统明细科目级别和管理颗粒度;结合集团各产业特点,依据会计准则,通过合并、停用、拆分等方式,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科目表。
京能集团在统一会计科目过程中,充分考虑各产业的特殊业务需求,设置明细科目,明确各会计科目的核算范围、使用方法和编码规则,保障会计科目规范使用。例如,煤炭产业板块针对煤炭生产过程的掘进费用、通风费用等设置专门的明细科目,电力产业板块对发电设备检修费用、燃料成本等进行详细的科目分类。
2. 统一辅助核算字段
在统一会计科目的基础上,标准化项目组结合京能集团各产业板块的核算需求,统一辅助核算字段,对非主业、个性化的辅助核算项目进行大幅度删减和归并,从而从集团层面有效控制财务核算数据的维度和标准,为财务共享表单承接和数据深加工应用奠定基础。
3. 统一核算规则
过去,京能集团所属各单位的财务核算规则不统一。例如,水资源费账务处理,有的单位记入应交税费―应交水资源费,有的单位计入外购动力费―水费;年金账户管理费账务处理,有的单位记入办公费―其他,有的单位记入职工薪酬―其他;职工教育经费,有的单位采用先计提后冲销方式,有的单位采用实报实销方式;等等。
为此,京能集团在统一会计核算科目的过程中,对财务核算规则进行标准化规范,将部分体现在科目层级上的核算项目纳入标准化辅助核算维度处理;同时拉通核心辅助核算项目,并对SAP和浪潮GS两套辅助核算系统的项目定义、颗粒度、枚举值等进行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处理。
京能集团统一编制财务核算总册及8个二级业务平台核算分册,总册约定集团通用的报销、付款、收款等业务核算规则,分册在总册的基础上,仅针对各自产业特点补充完善个性化业务的财务核算规则。
在统一会计科目和财务核算规则的基础上,京能集团2024年搭建统一的财务共享管理平台,规范并完善集团及各业务板块财务审核标准,推进财务流程标准化、财务数据标准化,深化业财融合。
1. 完善财务共享审核指引
编制财务审核操作手册,完善财务共享审核指引。京能集团基于财务共享分组和业务场景层级,编制适合集团本地业务、本地财务及共享财务等各类应用场景的财务审核操作手册,明确其层级、分类标准、颗粒度(审核指引框架),以及各类业务场景的审核要求。财务审核操作手册编制既立足集团现有业务,也充分考虑未来的业务拓展。
规范业务场景、层级、类别。一方面,在财务审核操作手册中明确业务场景定义、层级、类别及适用范围,对各业务板块通用业务场景进行标准化拉通;另一方面,识别不同业务板块的个性化业务场景,对各业务场景财务单据归属进行合理调整。
细化审核附件和审核要求。明确各类财务表单与业务场景的通用审核点及审核附件要求,具体到每一笔业务的附件名称、格式规范、签字、盖章要求等。对于部分单位的个性化财务审核要求,尽量拉通归并至通用标准,无法拉通归并的内容则定位到具体单位并标记其特殊审核要求。
2. 业务、财务流程标准化
梳理优化业务、财务流程。京能集团全面梳理优化包括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税务管理等在内的集团业务和财务流程,剔除不必要的环节,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以预算管理流程为例,传统的预算编制过程涉及集团多个部门的反复沟通和修改,环节多、耗时长、效率低。京能集团通过建立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预算编制在线化和自动化,各相关部门可以在系统中实时提交预算数据,财务部门在线进行汇总审核,大大缩短了预算编制周期。
统一流程标准和规范。在梳理优化业务、财务流程基础上,京能集团制定统一的流程标准和规范,明确流程目标、适用范围、操作步骤、责任部门和岗位等。例如,在资金管理流程中规定资金收付审批权限、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措施;在资产管理流程中规范资产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和处置等环节的操作标准;制定流程图和操作手册,使员工能够清晰了解各项流程的操作要求,保障流程执行的一致性。
深化业财融合。京能集团通过搭建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无缝对接的财务共享管理平台,实现业务数据实时采集并自动传输至财务系统,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例如,在销售业务中,销售系统完成销售订单的同时,自动将销售数据传输至财务系统,生成销售收入和应收账款凭证;在采购业务中,采购系统完成采购入库的同时,将采购数据传输至财务系统,生成采购成本和应付账款凭证。这样,财务部门能够实时掌握业务动态,为公司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业务、财务数据支持。
通过制定统一的财务流程和标准,使得集团财务共享中心各项业务操作更加规范和便捷。例如,统一费用报销流程和财务核算标准,减少了因操作不一致导致的错误和重复劳动,大幅提升财务工作效率,财务共享单据平均审核处理时长从2024年9月系统上线初期的0.37天降至2025年3月的0.23天(如图1所示),凭证处理自动化率从96.79%提升至99.06%,共享单据驳回率从14.4%降至4.03%。
3. 财务数据标准化
建立数据标准体系。京能集团科信部与财务部协同配合,制定包括数据格式、数据编码、数据字典等在内的集团统一数据标准。数据格式:规定财务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展示格式,保障财务数据的一致性和可读性;数据编码:制定统一的数据编码规则,对会计科目、客户、供应商、资产等数据进行系统编码,方便数据分类和管理;数据字典:明确各数据项的定义、含义、取值范围等,避免数据理解歧义。
数据质量管控。京能集团建立数据质量管控机制,形成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等各个环节的质量闭环管控。在数据采集环节,制定数据采集规范,保障采集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在数据传输环节,采用加密、校验等技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丢失或被篡改;在数据存储环节,建立数据备份和恢复机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在数据使用环节,对数据进行审核分析,及时发现数据质量问题并进行整改。
数据整合共享。针对各产业板块部署应用不同的信息系统,导致数据分散,难以实现数据整合和共享的问题,京能集团建立数据中心,将各系统中的财务数据集中存储管理,通过统一的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各信息系统间数据整合、共享和交互,为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