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研究《道德经》和《孙子兵法》, 总结了“ 道、势、法” 这三条。本章上述各点, 在应用当中都不出“道、势、法”, 这可以说是中国人为人处世, 亦即中国管理学的起手式。孙子因为要教人打仗, 所以说得浅显和实用许多, 他认为: “道者, 令民与上同意也, 故可以与之死, 可以与之生, 而不畏危。”“势者, 因利而制权也。”“法者, 曲制、官道、主用也。““道” 在这里就形而下地成了目标和方向( 但这目标和方向最后都不能有违天意), “势” 则成为有利于目标和方向结果的外部形势和自然法则, 而“ 法” 者,是执行的组织、制度、手段、措施等。道、势、法(术) 是中国管理的套路:明道(清楚目标和方向)、造势和乘势(创造及利用有利条件)、用术(运用执行手段) 成为我国做人处世的“三道板斧” 基本架势。
与西方认为人是世界的主宰, 相信人定胜天的传统不同, 中国人认为宇宙万物都要服从于基本的规律, 亦即道。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高, 也只能“替天行道”, 或者“参天地造化”, 而不能挑战道。认识这世界和有关的规律, 是改造世界的第一步, 违背了道, 则注定要失败。中国人认为, 通过获得各种修养, 最后能达到“天人合一” “从心所欲, 不逾矩”。因此, 我们对管理阶层都有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 “ 未做事, 先做人”, “ 半部《论语》治天下”, 就是这意思; 个人没有修养好, 掌握不了道, 或者不能与道一致,就不可能成大事, 起码干不出好事。
接下来, 便是观察事物的发展, 并适当地运用有关的规律, 这就是势。势往往是不得不如此的规律。孙子云: “ 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 势也。” 而势更多是指形势的发展, 如“ 大势所趋” “ 大势已去”。我们的传统智慧认为, “千计万计, 不如乘势”。请注意, 这里人也是渺小而被动的, 所谓“顺势者昌, 逆势者亡”, 人只能乘势、顺势, 逆势而行, 肯定要吃亏, 以失败收场。在个人层面, 势就是运气, “ 得运一条龙, 失运一条虫”。“ 时势造英雄”, 大势大干, 小势小干, 无势不干。运势未到时, 人只能安心等待, 要耐得住寂寞, 所以姜尚八十未遇, 空竿垂钓于渭水。诸葛亮高卧隆中, 门边挂对联“淡薄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来自勉。《中庸》有云: “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险以徼幸。” 只有修养不足的人, 才会不顾形势, 躁动, 铤而走险做赌博。人主要靠乘势, 利用有利条件, 当然也可以造势( 创造有利条件),但人为创造的条件充其量只可能起短暂和局部的作用。中国人讲求“ 尽人事而听天命”, 自强不息之余, 最后都相信“ 时也, 运也, 命也, 非吾之所能也” 这不易之理。
有道、有势, 战略上就已处于有利地位, 如何执行落实, 就是术的范畴。西方管理学其实是从这里才开始, 舍本逐末, 于造势, 用术着墨。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 中国人讲的法, 是上述有关执行的组织、制度、手段、措施, 即规章、制度和法律等。时下流行讲法治, 奉为至高无上的金科玉律。我国传统认为, “法律不外乎人情”, 法最好只是软性的规范。若作为刚性的约束, 行为的底线, 法由于没有积极的作用, 则越简单清楚越好,让人人都知道, 易记, 从而容易切实执行。刘邦入关时的约法三章, 2 000 多年之后仍被奉为典范。“政简刑清”, 永远都是我国管理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