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灵的瑜伽 《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瓶
唐代的李翱与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以文会友,颇有深交。李翱所著《复性书》,就是由禅入儒之作。在这方面,他比韩愈的见解要高明得多,因此也为宋明理学家所接受,被视为理学之前兆。
李翱非常向往惟严禅师的德行,任郎州刺史时,曾多次邀请惟严禅师下山参禅论道,都被惟严拒绝了。所以李翱只得亲身去拜见惟严禅师,去的那一天,巧遇禅师正在山边树下看经。
虽然是太守亲自来拜访自己,禅师却毫无起迎之意,对李翱不理不睬。侍者提醒惟严说:“太守已等候您多时了。”惟严禅师只当没听见,只是闭目养神。
李翱偏是一个急性之人,看禅师这种不理睬的态度,忍不住怒声斥道:“真是见面不如闻名!”说完便拂袖而去。
惟严禅师这时候才慢慢睁开眼睛。慢条斯理地问:“太守为何看中远的耳朵,而轻视近的眼睛呢?”
这话是针对李翱“眼之所见不如耳之所闻”而说的。李翱听了亦惊,忙转身拱手谢罪,并请教什么是“戒定慧”。
“戒定慧”是北宗神秀倡导的渐修形式,即先戒而后定,再由定生慧。但惟严禅师是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属于惠能的南宗,讲究的不是渐修,而是顿悟法门。
因此惟严禅师回答说:“我这里没有这种闲着无用的家具!”李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得问道:“大师贵姓?”惟严禅师说:“正是这个时候。”
李翱更弄不明白了,他只好悄悄地问站在一旁的寺院的总管,刚才大师的回答是什么意思?总管说:“禅师姓韩,韩者,寒也。时下正是冬天,可不是‘韩’么?”
惟严禅师听后说:“胡说八道!若是他夏天来也如此问答,难道‘热’么?”
李翱忍俊不禁,笑了几声,气氛顿时轻松多了。他又问禅师什么是道。惟严禅师用手指指天,又指指他,然后问他道:“理会了吗?”李翱摇摇头说:“没有理会。”
“云在青天水在瓶”。
惟严禅师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大约有两层意思,一是说,云在天空,水在瓶中,正如眼横鼻直一样,都是事物的本来面貌,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只要领悟事物的本质、悟见自己的本来面目,也就明白了什么是道了。二是说,瓶中之水,犹如人的心一样,只要保持清净不染,心就像水一样清澈,不论装在什么瓶中,都能随方就圆,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刚能柔,能大能小,就像青天的白云一样,自由自在。
这时,突然一道阳光射了下来,正巧照见瓶中的净水,李翱顿有所悟,不禁随口念了一偈:
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不知他是领悟了惟严说的禅机呢,还是在赞美老禅师说得好,抑或是说老禅师道行高。反正这首诗成了千古绝唱的禅偈。
惟严禅师开始故意不理睬李翱,是想挫挫他的傲气和火气,以便投入参禅问道的心境。因此,最后见他气和、心平之后,这才对他说了入道的真谛:云在青天水在瓶。
智慧小语:平常心就是没有分别矫饰,超越染净对待的自然生活,是本来清净自性心的全然显现。平和的心态能消除猵狭的虚华,以一颗平常心直面人生,脚踏实地走好人生每一步。
菩提——心灵的瑜伽:
手心是烦恼,手背是菩提,只要翻过来便是,无多无少,烦恼变为菩提。所谓『烦恼菩提冰是水,生死涅槃法即空』。若悟得,人法皆空,若不明就仍有法执。
——《心灵的瑜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