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贤·新动能·新改变
新乡贤·新动能·新改变
——写在运城市新乡贤工作两年之际
运理宣
(一)
运城新乡贤,央媒新焦点。
近日,中央主要媒体聚焦我市乡村文化工作:12月9日,人民日报以《汇聚乡村振兴的社会力量》为题,深度报道了我市通过弘扬新乡贤文化、汇聚社会力量、助推乡村振兴的新实践;9日晚,中央电视台又以《促进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为题,进一步报道了我市以乡风文明建设为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探索。
(二)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乡村文化振兴高度重视,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2017年,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建设新乡贤文化,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形成良好乡村文化生态,让子孙后代记得住乡愁。”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乡贤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在乡村社会相契合、相对接的文化,也是连接故土、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蕴含了见贤思齐、崇德向善、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等优秀文化基因。
(三)
运城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和文化大市,千百年来,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民风淳厚、乡风文明,积淀了深厚的乡贤文化底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大约有60万人先后通过上学、参军、经商等各种方式走出乡村、走出运城,到外地发展,干出了一番事业,他们关心着家乡发展。同时,还有一大批人士留在本土,成为引领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新风尚的带头人。这些成长于乡土、成就于乡外、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有德行、有爱心的人士,成长为一代新乡贤。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2017年以来,市委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市委书记刘志宏强调:“要注意抓好农村精神文明特别是乡风文明建设,不仅使农民在物质上富起来,也要在精神上美起来。”并把弘扬新乡贤文化作为实施乡风文明的重要抓手,作为落实“凤还巢”计划、建设大运城的重要举措,作为引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运城市委宣传部积极启动新乡贤文化的重构与创新,充分发挥新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美丽乡村、构建良好乡村文化生态、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2017年春节前夕,全市开展了“寻找新乡贤”活动,拉开新乡贤工作的帷幕。重点寻找走出乡村、关心家乡的成功人士,德高望重的退休还乡人员,耕读故土的贤人志士,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有奉献精神的企业家,有爱心公益心的普通群众,或长期以来关心运城发展的外地友好人士。共同的标准是遵纪守法、品行良好、操守有范、热心公益,愿意用自己的优良品行引领农村新风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乡民脱贫致富、兴办公益事业、为乡村建设出力的优秀人士。
通过寻找,全市首批登记新乡贤人士4800余人,形成全市新乡贤乡情库,成为全市新乡贤基本队伍。两年来,全市新乡贤不断增加,现在已超过1万人,这支队伍成为“农村‘两委’的参谋,群众心中的贤者,乡村振兴的帮手”。
(四)
为充分发挥新乡贤作用,市、县、乡、村组建成立了四级新乡贤理事会,搭建新乡贤议事平台,建立了新乡贤联络机制。理事会是群众组织,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为新乡贤工作服务,畅通新乡贤与乡村的互联互通渠道,为更好地实现宝贵人才资源从运城流出到回馈运城的良性循环提供了保障。
为鼓励先进,树立榜样,2017年12月,全市开展了推荐评选优秀新乡贤活动,对事迹突出的新乡贤进行推荐评选。各县(市、区)都开展推荐评选活动,比如,永济市评选出十大优秀新乡贤,在媒体上宣传新乡贤,在公共场所展示新乡贤事迹。在此基础上,全市共推荐出65名优秀新乡贤,这是全市优秀新乡贤代表,是新乡贤学习的榜样和楷模,在全市营造了“学乡贤、尊乡贤、做乡贤”的良好氛围。
(五)
聚乡贤惠民生,聚乡贤促发展。全市重点实施了“凝聚智慧 助力发展”的新乡贤公益创业活动,广泛凝聚各方新乡贤资源,通过“公益启动、乡贤推动、社会联动、文化驱动”,实施一批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公益文化项目。
新乡贤根在家乡,公益创业活动得到新乡贤的热烈响应。经过反复沟通,首批项目确定了8种类型:捐资助学,重点是帮助贫困家庭孩子上大学;敬老爱亲,重点是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引领风尚,重点是建乡村文化礼堂;移风易俗,重点是规范办理红白喜事;留住历史,重点是修缮保护农村文化文物古建筑;延续文脉,重点是编撰村志村史;传承民俗,重点是活化特色传统民间工艺;脱贫致富,重点是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全市精选出有基础具有可行性的创业项目130个,这些项目全部提供给新乡贤,新乡贤们根据各自实际,或协调资金、或协调物资、或组织人员、或出设计方案等等,共同出力实施。
新乡贤来源于群众,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较高的群众威望,既能吃透政策,又了解群众需求。闻喜县的陈家庄村、柏底村,万荣县的灵池村、集贤村等十多个村新乡贤理事会,根据村民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过程中急需资金的情况,组织本村有助农情怀的在外新乡贤拿出部分闲散资金,建立了“新乡贤资金互助合作”助农平台,本金出借给农户发展产业,利息用于老年人养老,多余资金还可用于本村扶贫济困、文化活动等,并建立了一套基于熟人社会的管用有效的资金使用办法。这种以出借代替捐赠的公益助农方式,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解决了中低收入农户融资难的问题,为村民发展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受到群众的欢迎。
新乡贤的影响不是来自行政力,而是来自人格的感染力,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两年来,全市新乡贤通过自己的嘉言懿行,带头移风易俗,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德孝传家,建立良好家风家训,引领农村社会新风尚;通过各种方式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捐资助学、帮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完善公共设施、帮助困难家庭,提高了农民幸福指数;积极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发掘民间文化资源,传承传统民俗文化,活化乡村特色传统手工艺、保护古村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引导村民理性表达诉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协调解决乡民矛盾,帮助心理疏导,使大量棘手问题得以解决,助推农村自治、德治、法治有机结合;针对今年果农“卖果难”问题,新乡贤出主意、想办法,通过新乡贤微信群销售苹果等农产品,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六)
新乡贤带来新改变。一系列举措使河东大地广大新农村满眼生机。
今年6月12日至14日,80多位宣传文化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万荣县永利村、永济市东坦朝村等全市第一批16个乡村文化礼堂进行了观摩,乡村文化礼堂成为集文体活动、道德讲堂、村史馆、红白事场所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综合体,成为群众的精神家园。截至2018年12月10日,全市已建成乡村文化礼堂48个,还有155个正在建设之中,“一约五会”制度将在全市农村逐步发挥作用。
临猗县孙吉村每户有一本《晋南有个孙吉村》。这是一部村志,类似的村志村史全市已有120多个村编撰完成,农耕文明得以传承,乡愁乡情得到延续。
闻喜县沟渠头村全村红白事统一场所,统一标准,遏制了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的风气,类似做法将在全市逐步推行;
11月20日,稷山县白池村村东广场锣鼓鞭炮,热闹非凡,庆祝该村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成投用,全市类似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又有一批投入使用,为在外新乡贤解决了后顾之忧。
全市547位新乡贤担任村“两委”主干,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五星级文明户、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不断涌现,农村社会新风尚蔚然成风......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实践证明,新乡贤已经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弘扬新乡贤文化,呼应了新时代发展,顺应了农民新期盼,增强了农村产业发展外力支撑,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成为落实“凤还巢”计划的重要举措,为乡村振兴战略增添了新动能。在外人士的心和家乡父老乡亲紧紧联系在一起,也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随着广大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服务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运城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的愿景一定会早日变成现实。
|